在弘治朝后期,文官的势力能够压宗室一头.或几头。

  皇帝是宗室最大的后台。文官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何况宗室乎?

  弘治十七年,霜降日。

  天气骤然变冷,清晨的寒霜结满了奉天门前广庭。文武官员们已经换上了冬服。

  饶是如此,凛冽的秋风还是吹得人脖颈发凉。

  弘治帝坐着八人舆来到了前广庭,百官跪迎。

  一名人高马大的大汉将军跪倒在八人舆前。背起了弘治帝,走到龙椅前。

  萧敬跟几名太监、少监,七手八脚的将弘治帝搀扶到了龙椅上。

  武官班中的常风看到这一幕格外心酸。

  仅仅十八年前,皇上还是位意气风发的少年天子。如今却已虚弱到像个八十老翁。

  要知道,皇上今年才三十五岁啊!比常风还小四岁。

  不得不说,弘治帝是一位勤勉的天子。即便病成这样,依旧不缺席每日早朝、午朝。

  早朝开始。

  弘治帝开了金口:“朕打算在朝阳门外修一座延寿塔。内阁拟诰书吧。由司礼监秉笔张永、内官监太监李兴提督兴建事宜。”

  “哦,银子由内承运库出。不用一两国帑。”

  一个病入膏肓的皇帝,为祈求上天给他延寿,修一座佛塔祈福,这并不过分。

  修的是佛塔,又不是阿房宫。撑死也就花个几万两银子。且用的还是内帑。

  常风第一个出班:“皇上敬天爱民。上天一定会降下福报,佑我大明天子长命万岁!”

  “臣常风请求至延寿塔工地,搬运木材、石砖。略尽身为臣子的绵薄之力。”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从弘治帝还是储君时,常风就常伴他左右。

  常风是怀恩的干孙,每当看到常风,弘治帝就想起自己的恩人怀恩.

  常风主动请求去延寿塔工地当苦力,这让弘治帝大为感动。

  弘治帝刚要夸赞常风几句。内阁首辅刘健第一个出班。

  刘健说了一席载入史书的话:“禀皇上。佛老鬼神之事,无益于世,有损于民。今寺观相望、佛道成群、斋醮不进,赏赉无算,竭尽天下之财,疲天下之力,势穷理极,无以复加。请收回前命,停建塔寺!”

  刘健此言一出,先是李东阳、谢迁两位阁老出班:“臣附议!”

  六部官员、科道言官纷纷出班:“臣附议!”

  夭寿了!一个亲贤臣、远小人,励精图治,勤勉治国,开创一朝盛世的明君,在病入膏肓之时,连修建一座佛塔祈求延寿,都要被“贤臣”们反对。

  “贤臣”们不是不通情理。他们只是在维护自己的原则:弘治朝的朝堂是君臣共治。不能让皇帝说了算!不管皇帝提出的事情是否合理。我们一定要杠一杠。

  大明的文官,是最早的杠精。

  奉天门前广庭形成了一边倒的局面。一众文官齐齐反对弘治帝修建佛塔。

  弘治帝分外失落,压抑之下他眼冒金星,差点从龙椅上跌落下去。幸好萧敬眼疾手快,扶住了他。

  储君朱厚照听不下去了,他高声道:“满朝文官还有良心嘛?父皇的身子是被朝政累垮的!”

  “他老人家只是想修一座佛塔而已!你们就横加阻挠,毫无人臣孝悌!”

  “李先生、谢先生,你们不是整日教导孤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嘛?你们的孝在哪里?伱们的忠在哪里?”

  弘治帝打断了朱厚照:“不要胡说!”

  朱厚照满脸委屈:“父皇.”

  弘治帝重复了一遍:“不要胡咳咳咳,不要胡说。”

  “众卿家所言极是。是朕有错。国帑、内帑一丝一毫皆是民脂民膏。朕不该擅兴土木。”

  “修建佛塔之事,朕不会再提了。”

  常风听了这话,为仁慈敦厚软弱的皇帝感到悲哀。

  这是什么样的朝廷,这是怎样的一批臣子啊!

  “君臣”变成了“臣君”,臣在君上。弘治帝或许能在史书上留下君臣共治、从善如流的好名声。但改变不了臣权压过皇权的事实。

  太祖、太宗泉下有知,恐怕棺材板都压不住了!

  早朝散后,憋了一肚子气的常风回到了锦衣卫。

  他做出了一个决定,一定要帮弘治帝将佛塔修成。

  就在此时,翰林院的庶吉士刘龙大模大样的进了常风的值房。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笔趣阁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最新章节,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三七书屋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