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二年金榜的二甲第六是王守仁。

  殿试一甲只有三人,二甲第六,即全国第九。

  这是一个相当牛逼的殿试名次。

  按照正常情况,二甲第六只要长得别对不起观众,就能进入翰林院,成为“内阁储备干部”——庶吉士。

  但王守仁遇到了一个问题。

  翰林院掌院学士,是他的亲爹王华。

  老子当儿子的顶头上司,定然有非议。王家世代书香门第,极看重名声。

  弘治帝很为王华父子着想。于是命王守仁观政工部。

  二十八岁的王守仁,开启了他堪称传奇的仕途生涯。

  琼林宴后,王家自然要大摆宴席,庆贺王守仁入仕。

  其实,他爹王华心里有一丝遗憾:唉,我不是翰林院掌院就好了,我儿就能成为庶吉士。

  这下好,弄了个不咸不淡的观政进士,还是工部的观政。以后最多当到六部尚书,不可能入阁。

  王守仁却不这样想。他厌恶去翰林院里当个整天跟文字打交道的酸学究。

  能够去工部学习实务,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事,在他看来比当翰林官强多了。

  大部分的读书人十年寒窗,醉心科举,是为了升官发财,功名利禄滚滚来。

  王守仁属于极少部分的那一拨人。科举是为了心中理想:学以致用,造福黎民众生。

  且说学士府中大排筵宴。

  老子是状元,儿子是二甲第六。这足够在士林传为美谈了。

  曾跟王华在翰林院当过同僚的两位阁员,李东阳、谢迁亲自到贺。

  阁员都来了,文官自然也来了一大群。

  开宴之前,学士府来了一位不速之客.锦衣卫常屠夫。

  本来热闹的大厅,顿时鸦雀无声。

  一众文官的目光全都集中在常风身上。

  自那日早朝,常风痛斥张弘至,第二日,张弘至兄弟死于诏狱。文官们便将常风视作了敌人。

  他们对常风是又恨又惧。

  文官们甚至私下将常风蔑称为“万通第二”。

  常风毫不在意旁人的目光。径直走向了好友王守仁。他的身后跟着几个人。抬着一个小箱子。

  王守仁拱手:“常兄。”

  常风开起了玩笑:“守仁老弟。可惜了啊,三年后的春闱没人陪我进贡院了。”

  “说不准我屡试不第。到时候给会试出题的,是我当年的文友王守仁。”

  一众文官窃窃私语:“王学士家的公子跟锦衣卫的常屠有交情?”

  “呵,以前只知道王公子有他父亲当靠山。没想到,他在锦衣卫也有靠山。”

  常风指了指后面的箱子:“守仁老弟金榜题名。我没什么好送的,随便准备了点东西。”

  常风的跟班,副千户张采将箱子打开。箱子之中,竟是六个银光闪闪的锅盔。

  王守仁惊讶:“常兄,这是?”

  常风答:“成化二十二年的秋末,咱们因六个锅盔结缘。”

  “这一科你又恰好是二甲第六。我就让人打了这六个银锅盔贺你。”

  六个银锅盔,看上去每个总有五十两重。大概三百两银子。

  王守仁笑道:“我若收了你的礼,便又欠你六个锅盔了。”

  常风握住了王守仁的手,情真意切的说:“愿你步入官场,做王恕、马文升、王越那样公忠体国、爱护百姓的能臣、名臣、贤臣。”

  随后常风附到王守仁耳边,压低声音说:“不要做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狗官。”

  王守仁正色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守仁所愿也,今生志不变。”

  这是一个很重的承诺。

  王守仁会用自己的一生兑现这个承诺。

  锦衣屠夫属于氛围破坏者。有他在,这场贺宴气氛压抑的很。

  宴席罢,王守仁跟常风来到学士府的后花园夜谈。

  王守仁道:“常兄,我打算给皇上递一道奏疏。”

  常风问:“哦?关于治河的?”

  王守仁是在工部观政,学办水务。

  王守仁摇摇头:“是关于兵事,如何安定西北。”

  常风苦笑一声:“我的王老弟,你快别没事找事了!”

  “十年前你还只是个举人的时候,就偷你爹的官服穿着,到皇宫东中门扔下了一封奏本。”

  “那奏本简直让满朝文武笑掉大牙。幸亏皇上宽仁,没有追究。还劝勉你好好读书。”

  弘治二年时,王守仁曾越礼上折。

  折子的内容也是有关兵事。

  他建议弘治帝以儒家之学教化穷苦百姓。穷老百姓要是人人克己复礼了,就不会出现民变。

  他还建议弘治帝向北虏派遣儒士,教化北虏仁义礼智信。北虏若得圣人教化,必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王守仁微笑着说:“常兄,我已不是十年前的我了。放心,这次上折言事,我不会再酸腐幼稚。”

  常风却道:“你刚入仕途,还不懂朝廷的险恶啊。”

  “朝廷里有一群以挑别人毛病、参劾人为乐的王八蛋。”

  “你是工部的观政。隔着部奏兵部的事,本身就犯忌。”

  “不管你的奏本是否合理,那帮王八蛋都会从鸡蛋里挑骨头。”

  王守仁笑而不语。他是一个立场坚定的人。只要他想做的事,就一定会去做。

  三日之后,御门早朝。

  弘治帝道:“诸卿,一位新科观政进士给朕上了一道奏折。”

  观政进士是没有资格参加御门早朝的。王守仁此刻并不在奉天门前广庭。

  常风知道,皇上口中的那位观政进士十有**是王守仁。

  他为王守仁捏了一把汗。

  弘治帝看了萧敬一眼。

  萧敬拿出一封奏疏。念出了奏疏名:“《臣工部观政进士王守仁直言安西北边务策》。”

  一名御史当即蹦了出来:“皇上,王守仁狂妄!一个工部的观政,刚入金榜不过五天。就敢大言不惭什么安西北边务。”

  “此等狂士,皇上应革除其官职。”

  另一名给事中出班:“禀皇上。工部的官员奏兵部的事,属不安于本职。才做了几天官,就不安本职,实不配为官。应革职。”

  这帮清流言官参人的原则是:官越大越要参;名声越大越要参。

  要是翰林院掌院的儿子,刚入仕几天就被我参倒了。显得我多有本事啊!

  弘治帝却道:“诸卿。你们还没听他的奏本,何必急着参劾他?”

  随后弘治帝命萧敬当众诵读了王守仁的奏本。

  王守仁的《安西北边务策》洋洋数千言,大致内容有八点。

  第一,蓄才以备急。

  把朝廷勋贵,公侯伯家的子弟们召集起来,教习武学。每年考核,给其中优越者两三人授予军职。

  兵部左、右侍郎每年都要轮换去西北巡边。巡边的时候,带上考核优越者。让他们跟随学习军事。

  这样一来,一旦西北有变,朝廷不至于因缺乏军事人才措不及手。

  第二,舍短取长。

  西北边将中不乏悍将。可是这些年,朝廷对西北边将过于严苛。

  譬如大同卫的某位指挥使,因为写给兵部的文书格式不对,有不尊部堂之嫌,便被贬为闲差。

  这样做是不可取的。不应该因小过就轻易撤换边将。那些久在当地的老将熟悉地利。总强过被临时委派到西北的京营将领。

  即便他们犯了小错,也应该让他们戴罪立功,将功补过。

  第三,减京费以资边费。

  京营各部,相互迎来送往,酒宴招待,耗费军费过甚。

  兵部、户部核销军费,往往对京营十分宽松。对边军则份外严苛。

  应该减少京营的靡费银两,资助给边军,换成实实在在的粮食、马匹、军械。

  第四,屯田以给食。

  西北三边之戍,不辍农耕,派遣使者前往边军,监督边军各部屯田。

  这一条,用后世大白话说就是开展大生产运动。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笔趣阁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最新章节,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三七书屋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